作者:邀月谈史成三人 出处:搜狐网
伪造历史,桐乡是一个“重灾区”,而湘漾里、马鸣村、濮院镇更是重中之重。湘漾里、马鸣村下次再谈,这里说一说濮院镇的伪史。
濮院镇伪史的繁荣发达,不仅在桐乡遥遥领先,甚至也是江南古镇中遥遥领先的一个代表。如果举办一场“江南古镇伪史繁荣大竞赛”,濮院可以名列前茅!
濮院的伪史制造业,由来已久,层层相因,一直到今天的镇志,仍然给予加持,可谓牢不可破。当然,有的伪史,是近几十年新制造的,比如说濮院的翔云观,跟乌镇修真观、苏州玄妙观,号称“江南三大观”之类,这是我经常听得的。江南三大观,杭州一个也没轮到,桐乡居然占了两个?见过文化自信的,没见过文化这么自信的!
伪史,很难破,地方学者其实也舍不得破,是啊,光荣历史,不能“唱衰”,要“讲好”,讲好是关键,真假有那么重要吗?当然,他们也许根本不知其伪,自娱自乐,自意自淫,也很舒服。总而言之,伪史之所以遥遥领先,不外两个原因,一是坏,二是傻!
先看濮院的“创世纪”。据古代地方志、濮氏家谱的记载,濮院濮姓的始迁祖叫濮凤,是宋朝的驸马,娶的是德阳公主。但宋朝的驸马,《宋史》的《公主传》里都有记载,根本没有濮凤其人,甚至也没有所谓的“德阳公主”。这种造假的水平,并不高明,可见造假也需要有文化!
退一步说,赵孟頫给濮院人濮鉴写过墓志铭,如果濮家祖上真是驸马,如此辉煌的家史,赵孟頫怎么会只字不提呢?这完全不合墓志铭的体例。因此,濮凤不可能是宋朝的驸马,史书具在,这是确实的。进而言之,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,也是值得怀疑的!
除了濮驸马,濮院还有一个濮郡马,地方志记载为濮凤的玄孙,娶的是安定郡王的女儿,因此被称为“濮郡马”,但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实的,也是一个谜。
地方志又说,濮凤有六个儿子,大儿子叫濮梧,南宋初年人,官做得很大,做到“河南中都路左卫指挥使,同转运事”。这个职务,非常可笑,“中都路”是元朝才有的编制,后来改成“大都路”,大都,在现在的北京,跟河南无关,南宋人也不可能跑到北京去做官。宋朝的“河南”,属于京东路,即使把这里的“中都路”改成“京东路”,后面的“左卫指挥使”也是一个笑话,宋朝的“路”,根本没有设置“左卫指挥使”这样的长官,再说,南宋的时候,京东路是金朝的地盘。总之,所谓“河南中都路左卫指挥使”,完全是一个混搭,如果换一下,换成今天的话,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名片上,印着“郁震宏,濮院镇德清县派出所村党委妇女主任”,一样可笑。
除了濮梧,濮凤还有一个儿子,叫濮桐,两兄弟的名字,加起来刚好是“梧桐”,真巧。濮桐官至“太尉”,宋朝的“太尉”,一般是武官的通称,并不代表他职位高。据地方志记载,濮太尉跟王十朋关系特别好,王十朋是温州人,南宋的状元,流量超大,类似今天的刘德华、易烊千玺、王一博、钱之江。能跟这样的人互加微信朋友圈,当然是一种面子!
《濮川纪闻》说,王十朋的诗里,多次写到濮太尉,这倒是确实的,但王十朋诗里的“濮太尉”,根本不是濮院人,而是萧山人。王十朋有一首《次韵濮太尉喜雨》诗,其中用濮太尉的口吻写道:“我家萧峰下,山长路漫漫。”很明显。王十朋还有一首《次韵濮太尉咏知宗牡丹》说:“今日苎萝山下魂,犹向人间吐妖艳。”这里的“苎萝山”,点明了濮太尉的家乡,《会稽志》记载,苎萝山有两个,一个在萧山,一个在诸暨。结合前一首诗,可证濮太尉就是萧山人。再说了,濮院哪里来什么苎萝山、萧峰?
总而言之,濮凤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濮梧、濮桐,历史上有无其人,是一个谜,即使有,他们也不会是什么驸马、指挥、太尉,可能跟我的老祖宗一样,属于光荣的农民阶级。至于地方志记载的南宋进士濮辉如、濮世昌,元朝初年的《嘉禾志》根本没有记载,当然,相比于驸马、指挥使,这已经微不足道了。但我们可以想见,这些人物,一定都是古代地方学者以及濮氏家谱的自嗨、意淫,自己舒服就好。
再说“濮院”这个镇名的来历,古代地方志言之凿凿,说南宋人濮斗南,是濮凤的六世孙,官至吏部侍郎,宋理宗太爱他了,520,赐他家的住宅为“濮院”,“濮院”之名由此而起。地方学者,多以此证明“濮院”是一个南宋古镇。但“濮院”这个地名,除了桐乡地方志,南宋甚至元代的原始文献中,都没有出现过,可见这是自封的名号,相当于我喜欢自封为“世界级不知名作家”一样。当然,南宋确实有一个吏部侍郎濮斗南,但他是江西鄱阳人,《南宋馆阁录》记载的清清楚楚,跟濮院、濮凤无关。
濮院的历史,从濮鉴开始,才比较可信起来。但真中有伪,地方史说濮鉴开设四大牙行,濮院成为经济强镇、文化名镇,营商环境特别好,因此濮院也被称为“永乐市”,这就又是一段伪史了。永乐市,也叫永乐铺,濮鉴还没有出生的时候,它早就存在了,我们看南宋初年郑刚中、楼钥的日记里,早就写到过,而且永乐市紧贴大运河,在皂林、斗门之间,跟后来的濮院老街,完全是两个地方,不是重叠的概念。
地方志记载元朝以后的濮院历史,相对可信一些,但依然不免迷雾重重,伪史叠出。这里再举一个例子,比如宋濂,濮院有他的读书台,地方学者说他曾在濮院隐居,刘伯温曾来拜访,宋濂还为濮院定了“八景”,并写了《濮川八景诗》。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,流量大,他能来濮院读书,当然可以增强本地人的文化自信,强大了吾镇!但可惜这也是不足为信的,我们看《宋文宪公年谱》以及宋濂自己的作品,根本没有记载他在濮院读书的经历,他在五十岁去南京之前,只有三十一岁那年短暂寓居钱塘(杭州),其他时间多在金华。至于《濮川八景诗》,也根本不见于宋濂的诗文本集中,只是地方文献上意淫罢了。
濮院的伪史还有很多很多,这里略举一些,可见这个古镇伪史的繁荣发达。伪史也许可以增强自信,信不信随您。总之,地方志跟股市一样,里面水很深,进入需谨慎!
濮院镇:伪史的重灾区!
濮院镇:伪史的重灾区!
作者:邀月谈史成三人 出处:搜狐网
伪造历史,桐乡是一个“重灾区”,而湘漾里、马鸣村、濮院镇更是重中之重。湘漾里、马鸣村下次再谈,这里说一说濮院镇的伪史。
濮院镇伪史的繁荣发达,不仅在桐乡遥遥领先,甚至也是江南古镇中遥遥领先的一个代表。如果举办一场“江南古镇伪史繁荣大竞赛”,濮院可以名列前茅!
濮院的伪史制造业,由来已久,层层相因,一直到今天的镇志,仍然给予加持,可谓牢不可破。当然,有的伪史,是近几十年新制造的,比如说濮院的翔云观,跟乌镇修真观、苏州玄妙观,号称“江南三大观”之类,这是我经常听得的。江南三大观,杭州一个也没轮到,桐乡居然占了两个?见过文化自信的,没见过文化这么自信的!
伪史,很难破,地方学者其实也舍不得破,是啊,光荣历史,不能“唱衰”,要“讲好”,讲好是关键,真假有那么重要吗?当然,他们也许根本不知其伪,自娱自乐,自意自淫,也很舒服。总而言之,伪史之所以遥遥领先,不外两个原因,一是坏,二是傻!
先看濮院的“创世纪”。据古代地方志、濮氏家谱的记载,濮院濮姓的始迁祖叫濮凤,是宋朝的驸马,娶的是德阳公主。但宋朝的驸马,《宋史》的《公主传》里都有记载,根本没有濮凤其人,甚至也没有所谓的“德阳公主”。这种造假的水平,并不高明,可见造假也需要有文化!
退一步说,赵孟頫给濮院人濮鉴写过墓志铭,如果濮家祖上真是驸马,如此辉煌的家史,赵孟頫怎么会只字不提呢?这完全不合墓志铭的体例。因此,濮凤不可能是宋朝的驸马,史书具在,这是确实的。进而言之,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个人,也是值得怀疑的!
除了濮驸马,濮院还有一个濮郡马,地方志记载为濮凤的玄孙,娶的是安定郡王的女儿,因此被称为“濮郡马”,但这个人到底是不是真实的,也是一个谜。
地方志又说,濮凤有六个儿子,大儿子叫濮梧,南宋初年人,官做得很大,做到“河南中都路左卫指挥使,同转运事”。这个职务,非常可笑,“中都路”是元朝才有的编制,后来改成“大都路”,大都,在现在的北京,跟河南无关,南宋人也不可能跑到北京去做官。宋朝的“河南”,属于京东路,即使把这里的“中都路”改成“京东路”,后面的“左卫指挥使”也是一个笑话,宋朝的“路”,根本没有设置“左卫指挥使”这样的长官,再说,南宋的时候,京东路是金朝的地盘。总之,所谓“河南中都路左卫指挥使”,完全是一个混搭,如果换一下,换成今天的话,比如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名片上,印着“郁震宏,濮院镇德清县派出所村党委妇女主任”,一样可笑。
除了濮梧,濮凤还有一个儿子,叫濮桐,两兄弟的名字,加起来刚好是“梧桐”,真巧。濮桐官至“太尉”,宋朝的“太尉”,一般是武官的通称,并不代表他职位高。据地方志记载,濮太尉跟王十朋关系特别好,王十朋是温州人,南宋的状元,流量超大,类似今天的刘德华、易烊千玺、王一博、钱之江。能跟这样的人互加微信朋友圈,当然是一种面子!
《濮川纪闻》说,王十朋的诗里,多次写到濮太尉,这倒是确实的,但王十朋诗里的“濮太尉”,根本不是濮院人,而是萧山人。王十朋有一首《次韵濮太尉喜雨》诗,其中用濮太尉的口吻写道:“我家萧峰下,山长路漫漫。”很明显。王十朋还有一首《次韵濮太尉咏知宗牡丹》说:“今日苎萝山下魂,犹向人间吐妖艳。”这里的“苎萝山”,点明了濮太尉的家乡,《会稽志》记载,苎萝山有两个,一个在萧山,一个在诸暨。结合前一首诗,可证濮太尉就是萧山人。再说了,濮院哪里来什么苎萝山、萧峰?
总而言之,濮凤以及他的两个儿子濮梧、濮桐,历史上有无其人,是一个谜,即使有,他们也不会是什么驸马、指挥、太尉,可能跟我的老祖宗一样,属于光荣的农民阶级。至于地方志记载的南宋进士濮辉如、濮世昌,元朝初年的《嘉禾志》根本没有记载,当然,相比于驸马、指挥使,这已经微不足道了。但我们可以想见,这些人物,一定都是古代地方学者以及濮氏家谱的自嗨、意淫,自己舒服就好。
再说“濮院”这个镇名的来历,古代地方志言之凿凿,说南宋人濮斗南,是濮凤的六世孙,官至吏部侍郎,宋理宗太爱他了,520,赐他家的住宅为“濮院”,“濮院”之名由此而起。地方学者,多以此证明“濮院”是一个南宋古镇。但“濮院”这个地名,除了桐乡地方志,南宋甚至元代的原始文献中,都没有出现过,可见这是自封的名号,相当于我喜欢自封为“世界级不知名作家”一样。当然,南宋确实有一个吏部侍郎濮斗南,但他是江西鄱阳人,《南宋馆阁录》记载的清清楚楚,跟濮院、濮凤无关。
濮院的历史,从濮鉴开始,才比较可信起来。但真中有伪,地方史说濮鉴开设四大牙行,濮院成为经济强镇、文化名镇,营商环境特别好,因此濮院也被称为“永乐市”,这就又是一段伪史了。永乐市,也叫永乐铺,濮鉴还没有出生的时候,它早就存在了,我们看南宋初年郑刚中、楼钥的日记里,早就写到过,而且永乐市紧贴大运河,在皂林、斗门之间,跟后来的濮院老街,完全是两个地方,不是重叠的概念。
地方志记载元朝以后的濮院历史,相对可信一些,但依然不免迷雾重重,伪史叠出。这里再举一个例子,比如宋濂,濮院有他的读书台,地方学者说他曾在濮院隐居,刘伯温曾来拜访,宋濂还为濮院定了“八景”,并写了《濮川八景诗》。宋濂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,流量大,他能来濮院读书,当然可以增强本地人的文化自信,强大了吾镇!但可惜这也是不足为信的,我们看《宋文宪公年谱》以及宋濂自己的作品,根本没有记载他在濮院读书的经历,他在五十岁去南京之前,只有三十一岁那年短暂寓居钱塘(杭州),其他时间多在金华。至于《濮川八景诗》,也根本不见于宋濂的诗文本集中,只是地方文献上意淫罢了。
濮院的伪史还有很多很多,这里略举一些,可见这个古镇伪史的繁荣发达。伪史也许可以增强自信,信不信随您。总之,地方志跟股市一样,里面水很深,进入需谨慎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