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剛經》全文

(开经偈)

无上甚深微妙法

百千万劫难遭遇

我今见闻得受持

愿解如来真实义

金剛經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

如是我聞。一時佛在舍衛國。祗樹給孤獨園。與大比丘眾。千二百五十人俱。爾時世尊。食時。著衣持缽。入舍衛大城乞食。於其城中。次第乞已。還至本處。飯食訖。收衣缽。洗足已。敷座而坐。

金剛經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

時長老須菩提。在大眾中。即從座起。偏袒右肩。右膝著地。合掌恭敬。而白佛言。稀有世尊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雲何住,雲何降伏其心。佛言。善哉善哉。須菩提。如汝所說。如來善護念諸菩薩。善付囑諸菩薩。汝今諦聽。當為汝說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應如是住,如是降伏其心。唯然。世尊。願樂欲聞。

金剛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

佛告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。應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眾生之類。若卵生。若胎生。若濕生。若化生。若有色。若無色。若有想。若無想。若非有想。非無想。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。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即非菩薩。

金剛經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

複次。須菩提。菩薩於法。應無所住行於佈施。所謂不住色佈施。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佈施。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佈施。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東方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須菩提。南西北方。四維上下。虛空可思量不。不也。世尊。須菩提。菩薩無住相佈施。福德亦複如是。不可思量。須菩提。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。

金剛經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可以身相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身相。即非身相。佛告須菩提。凡所有相。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。即見如來。

金剛經 第六品 正信稀有分

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。得聞如是言說章句。生實信不。佛告須菩提。莫作是說。如來滅後。後五百歲。有持戒修福者。於此章句。能生信心。以此為實。當知是人。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。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。聞是章句。乃至一念生淨信者。須菩提。如來悉知悉見。是諸眾生。得如是無量福德。何以故。是諸眾生無複我相。人相。眾生相。壽者相。無法相。亦無非法相。何以故。是諸眾生。若心取相。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若取法相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何以故。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是故不應取法。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。如來常說。汝等比丘。知我說法。如筏喻者。法尚應舍。何況非法。

金剛經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。如來有所說法耶。須菩提言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無有定法。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亦無有定法。如來可說。何以故。如來所說法。皆不可取。不可說。非法非非法。所以者何。一切賢聖,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。

金剛經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佈施。是人所得福德。寧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是福德即非福德性。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若複有人。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其福勝彼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一切諸佛。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。皆從此經出。須菩提。所謂佛法者。即非佛法。

金剛經 第九品 一相無相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須陀洹能作是念。我得須陀洹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須陀洹名為入流。而無所入。不入色聲香味觸法。是名須陀洹,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斯陀含能作是念。我得斯陀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斯陀含名一往來。而實無往來。是名斯陀含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阿那含能作是念。我得阿那含果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阿那含名為不來,而實無不來。是名阿那含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阿羅漢能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不。須菩提言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實無有法名阿羅漢。世尊。若阿羅漢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。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世尊。佛說我得無諍三昧。人中最為第一。是第一離欲阿羅漢。我不作是念。我是離欲阿羅漢。世尊。我若作是念。我得阿羅漢道。世尊則不說須菩提。是樂阿蘭那行者。以須菩提實無所行。而名須菩提。是樂阿蘭那行。

金剛經 第十品 莊嚴淨土分

佛告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昔在然燈佛所。於法有所得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在然燈佛所。於法實無所得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菩薩莊嚴佛土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何以故。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。是名莊嚴。是故須菩提。諸菩薩摩訶薩。應如是生清淨心。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。須菩提。譬如有人。身如須彌山王,於意雲何。是身為大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大。世尊。何以故。佛說非身。是名大身。

金剛經 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

須菩提。如恒河中所有沙數。如是沙等恒河。於意雲何。是諸恒河沙。寧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但諸恒河尚多無數。何況其沙。須菩提。我今實言告汝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。以用佈施。得福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佛告須菩提。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於此經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而此福德。勝前福德。

金剛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

複次。須菩提。隨說是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當知此處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皆應供養。如佛塔廟。何況有人。盡能受持讀誦。須菩提。當知是人。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。若是經典所在之處。即為有佛。若尊重弟子。

金剛經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

爾時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當何名此經。我等雲何奉持。佛告須菩提。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。以是名字。汝當奉持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佛說般若波羅蜜。即非般若波羅蜜。是名般若波羅蜜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有所說法不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來無所說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。是為多不。須菩提言。甚多。世尊。須菩提。諸微塵。如來說非微塵。是名微塵。如來說世界。即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。不也。世尊。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。何以故。如來說三十二相。即是非相。是名三十二相。須菩提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以恒河沙等身命佈施。若複有人。於此經中。乃至受持四句偈等。為他人說。其福甚多。

金剛經 第十四品 離相寂滅分

爾時須菩提。聞說是經。深解義趣。涕淚悲泣。而白佛言。稀有世尊。佛說如是甚深經典。我從昔來所得慧眼。未曾得聞如是之經。世尊。若複有人得聞是經。信心清淨。則生實相。當知是人。成就第一稀有功德。世尊。是實相者。即是非相。是故如來說名實相。世尊。我今得聞如是經典。信解受持。不足為難。若當來世。後五百歲。其有眾生。得聞是經。信解受持。是人則為第一稀有。何以故。此人無我相。無人相。無眾生相。無壽者相。所以者何。我相即是非相。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。何以故。離一切諸相。則名諸佛。佛告須菩提。如是如是。若複有人。得聞是經。不驚不怖不畏。當知是人甚為稀有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如來說第一波羅蜜。即非第一波羅蜜。是名第一波羅蜜。須菩提。忍辱波羅蜜。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。是名忍辱波羅蜜。何以故。須菩提!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。我於爾時。無我相。無人相。無眾生相。無壽者相。何以故。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。應生嗔恨。須菩提。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。於爾所世。無我相。無人相。無眾生相。無壽者相。是故須菩提。菩薩應離一切相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不應住色生心。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。應生無所住心。若心有住則為非住,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。須菩提。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。應如是佈施。如來說一切諸相。即是非相。又說一切眾生。即非眾生。須菩提。如來是真語者。實語者。如語者。不誑語者。不異語者。須菩提。如來所得法。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。若菩薩心。住於法而行佈施。如人入暗,則無所見。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佈施。如人有目。日光明照。見種種色。須菩提。當來之世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能於此經受持讀誦。則為如來。以佛智慧。悉知是人。悉見是人。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。

金剛經 第十五品 持經功德分

須菩提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初日分。以恒河沙等身佈施。中日分。複以恒河沙等身佈施。後日分。亦以恒河沙等身佈施。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。以身佈施。若複有人,聞此經典。信心不逆。其福勝彼。何況書寫受持讀誦。為人解說。須菩提。以要言之。是經有不可思議。不可稱量。無邊功德。如來為發大乘者說。為發最上乘者說。若有人能受持讀誦。廣為人說。如來悉知是人。悉見是人。皆得成就不可量。不可稱。無有邊。不可思議功德。如是人等。則為荷擔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樂小法者。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則於此經。不能聽受讀誦。為人解說。須菩提。在在處處。若有此經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所應供養。當知此處。則為是塔。皆應恭敬。作禮圍繞。以諸華香而散其處。

金剛經 第十六品 能淨業障分

複次。須菩提。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受持讀誦此經。若為人輕賤。是人先世罪業。應墮惡道。以今世人輕賤故。先世罪業即為消滅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。於然燈佛前。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由他諸佛。悉皆供養承事。無空過者。若複有人。於後末世。能受持讀誦此經。所得功德。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。百分不及一。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須菩提。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於後末世。有受持讀誦此經。所得功德。我若具說者。或有人聞。心則狂亂。狐疑不信。須菩提。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。果報亦不可思議。

金剛經 第十七品 究竟無我分

爾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?佛告須菩提。善男子。善女人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當生如是心。我應滅度一切眾生。滅度一切眾生已。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,則非菩薩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於然燈佛所。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佛於然燈佛所。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佛言。如是如是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。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。汝於來世。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。作是言。汝於來世。當得作佛。號釋迦牟尼。何以故。如來者。即諸法如義。若有人言。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。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於是中無實無虛。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。須菩提。所言一切法者。即非一切法。是故名一切法。須菩提。譬如人身長大。須菩提言。世尊。如來說人身長大。即為非大身。是名大身。須菩提。菩薩亦如是。若作是言。我當滅度無量眾生。即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實無有法名為菩薩。是故佛說。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。須菩提。若菩薩作是言。我當莊嚴佛土。是不名菩薩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莊嚴佛土者。即非莊嚴。是名莊嚴。須菩提。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。如來說名真是菩薩。

金剛經 第十八品 一體同觀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有肉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肉眼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有天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天眼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有慧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慧眼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有法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法眼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有佛眼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有佛眼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恒河中所有沙。佛說是沙不。如是。世尊。如來說是沙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一恒河中所有沙。有如是沙等恒河。是諸恒河所有沙數佛世界,如是寧為多不。甚多。世尊。佛告須菩提。爾所國土中。所有眾生,若干種心。如來悉知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。是名為心。所以者何。須菩提。過去心不可得。現在心不可得。未來心不可得。

金剛經 第十九品 法界通化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。以用佈施。是人以是因緣。得福多不。如是。世尊。此人以是因緣。得福甚多。須菩提。若福德有實。如來不說得福德多。以福德無故。如來說得福德多。

金剛經 第二十品 離色離相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佛可以具足色身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。具足色身。即非具足色身。是名具足色身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。不也。世尊。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。何以故。如來說諸相具足。即非具足。是名諸相具足。

金剛經 第二十一品 非說所說分

須菩提。汝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有所說法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。即為謗佛。不能解我所說故。須菩提。說法者。無法可說。是名說法。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頗有眾生。於未來世。聞說是法。生信心不。佛言。須菩提。彼非眾生。非不眾生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眾生眾生者。如來說非眾生。是名眾生。

金剛經 第二十二品 無法可得分

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為無所得耶。佛言。如是。如是。須菩提。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乃至無有少法可得。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
金剛經 第二十三品 淨心行善分

複次。須菩提。是法平等。無有高下。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。修一切善法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所言善法者。如來說即非善法。是名善法。

金剛經 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

須菩提。若三千大千世界中。所有諸須彌山王。如是等七寶聚。有人持用佈施。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他人說。於前福德。百分不及一。百千萬億分。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。

金剛經 第二十五品 化無所化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。我當度眾生。須菩提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。若有眾生如來度者。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。須菩提。如來說有我者。即非有我。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。須菩提。凡夫者。如來說即非凡夫。

金剛經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

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不。須菩提言。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佛言。須菩提。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。轉輪聖王即是如來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如我解佛所說義。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。爾時。世尊而說偈言。若以色見我。以音聲求我。是人行邪道。不能見如來。

金剛經 第二十七品 無斷無滅分

須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莫作是念。如來不以具足相故。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須菩提。汝若作是念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說諸法斷滅。莫作是念。何以故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法不說斷滅相。

金剛經 第二十八品 不受不貪分

須菩提。若菩薩以滿恒河沙等世界七寶佈施。若複有人知一切法無我。得成於忍。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。何以故。須菩提。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。須菩提白佛言。世尊。雲何菩薩不受福德。須菩提。菩薩所作福德。不應貪著。是故說不受福德。

金剛經 第二十九品 威儀寂淨分

須菩提。若有人言。如來若來若去。若坐若臥。是人不解我所說義。何以故。如來者。無所從來。亦無所去。故名如來。

金剛經 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

須菩提。若善男子。善女人。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。於意雲何。是微塵眾寧為多不。甚多。世尊。何以故。若是微塵眾實有者。佛即不說是微塵眾。所以者何。佛說。微塵眾。即非微塵眾。是名微塵眾。世尊。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。即非世界。是名世界。何以故。若世界實有。即是一合相。如來說。一合相。即非一合相。是名一合相。須菩提。一合相者。即是不可說。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。

金剛經 第三十一品 知見不生分

須菩提。若人言。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須菩提。於意雲何。是人解我所說義不。不也。世尊。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。何以故。世尊說。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,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。須菩提。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。於一切法。應如是知。如是見。如是信解。不生法相。須菩提。所言法相者。如來說即非法相。是名法相。

金剛經 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

須菩提。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佈施。若有善男子。善女人發菩提心者。持於此經。乃至四句偈等。受持讀誦。為人演說。其福勝彼。雲何為人演說。不取於相。如如不動。何以故。一切有為法。如夢幻泡影。如露亦如電。應作如是觀。佛說是經已。長老須菩提。及諸比丘。比丘尼。優婆塞。優婆夷。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。聞佛所說。皆大歡喜。信受奉行。

《金刚经》全文翻译

第一章

佛说金刚经的起因那是在很早的时候,佛在古印度舍卫国的祗树给孤独园,创办了一所学校,一共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学生。每天到了吃午饭的时候,佛就要穿好袈裟,拿着钵盂去化缘,然后把化缘得到的食品拿回来食用,吃完之后还要打水洗脚(因为印度人是光着脚走路的),然后整理好自己的座位,开始打坐练功。

第二章

须菩提站起来提问这时候有一位名叫须菩提长者从座位上站了起来,只见他鹤发童颜,长须飘飘。他向佛行了一个礼,双掌合十恭敬地说:“先生,您经常教导我们要看护好看自己的念头,随时反思自己的言行,莫以恶小而为之,莫以善小而不为。那么,对于那些普普通通一心向道的人而言,应该如何想、如何做、如何平息自己内心的烦恼呢?”佛说:“这个问题提得好!下面我就来解答你的问题。”

第三章

大乘佛教的思想佛接着说:“各位同学,怎样才能使自己心平如水,没有烦恼呢?凡是有生命的东西,比如卵生的、胎生的、湿气所生的、化生的,还有那些有思维的、没有思维的、甚至无所谓有没有思维但是有感觉的生物。我都要让他们进入心物同一的境界,解脱生死。我教化了无数众生,可是我并不觉得自己就多么伟大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一个自称为得道的人,如果心目中总是有自我、有他人、有众生、有高低长幼的概念,那说明他没有在头脑中消除这些概念的对立,也就是没有真正地得道。”

第四章

平常心与平等心佛接着说:“再者,须菩提:对于一个学佛有所成就的人来说,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是正确的,也不要拿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,认为自己总是高人一等。更不要戴有色眼睛,凭着自己的好恶去传道,应该以一颗平常心、平等心去对待世人。如果能做到这一点,就是给自己积累美德的基础,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播种着福田。”

第五章

透过现象看本质佛继续说:“须菩提,你觉得我说得对吗?我提一个问题你来回答:‘你现在看到你面前的是如来佛吗?’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是,先生。你并不是你,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先生所说的‘我’,并不是我所看到的‘我’,我看到的只是您的表象,相当于您的照片。”佛点了点头,表示认可,他接着说:“所有的现象,都只是一种假象,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这才算是达到了问题的实质。”

第六章

不要迷信要正信须菩提接着问:“先生,会不会有很多的人,在听了您的讲演之后,对您所讲的道理深信不疑呢?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不要这么说。在我死之后的五百年,如果有严格按照佛教的规章制度修行的人,他会理解我今天所说的道理,并且由此产生信念和信心。如果真是这样,说明他与佛有缘,这个人肯定有着极高的悟性。这样的人,肯定是一个有道德、有福气的人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象这样的人,通过修行,心里不再有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概念。他不会固守一个死道理,不认为自已就是真理的代表,也不认为世界是虚无的、没有真理和道理可言的,这就是得道的一种体现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从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出发去认识事物,或者从某种权威的理论出发去认识事物,都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做法。所以,既不能迷信一种理论,也不能认为世界毫无规律性可言。所以我经常说,你们这些同学啊,要知道我在给你们讲某一个道理的时候,就象船夫要用船把你们渡到对岸去,你们不要过了河还把渡你们过河的船背在身上。我所讲的道理都是相对的和暂时的,何况我在讲这些道理时所举的那些例子呢!”

第七章

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佛接着说:“须菩提,你现在认识清楚了吗?你认为我得到真理了吗?我向你们说什么了吗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,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,我们通常所说的‘真理’,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也没有什么真理是您可以说出来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您所说的真理,不是随便可以模仿和宣讲的,这就好象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’,世间万物都是发展变化的,此一时彼一时,真理也是如此。当你说它是真理的时候,它可能已经不是真理了。所以,世间圣贤之人之所以为贤圣,就是因为他们不拘泥于教条,才相互有所差别,否则那不就千篇一律了吗?”

第八章

传道授业解惑佛又问须菩提:“如果有一个人,把全世界所有的珍宝都拿来施于他人,这个人所得到的福与德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很多啊!先生!当然,这种福德,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福与德,只不过是先生您打了一个比喻!”佛接着说:“如果又有一个人,接受了我在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,包括那四句偈语,并且给他人讲解,那么他所得到的福要比前面那个人要多得多。为什么我这么说呢?须菩提,你仔细听:所有得道的人以及他们所领悟到的道,都是由此经义所产生的。须菩提啊,我们所说的‘佛法’,你要再一次注意,不要把它真的当成‘佛法’,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

第九章 

谦虚使人进步佛又问须菩提:“一个得了须陀洹果位的人,能不能自认为他得了须陀洹果位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原因是:能达到须陀洹果位的人,他的修养达到了一定的境界,他的内心没有偏见,没有私欲,他已经初步领悟到了缘起性空的道理,此心归于平淡,具备了一颗平常心,不再被那些所谓的色、声、香、味所诱惑,只不过还做得不是很彻底,还需要继续修练,这才叫须陀洹。”佛又问:“须菩提,同样的,一个得了斯陀含果位的人,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斯陀含果位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原因是:能达到斯陀含果位的人,比须陀洹果位的人修养更高一些,他们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抛弃私欲和偏见的修练目的,实际上已经没有必要继续在这些事情上下功夫了。这就是斯陀含的境界。”佛继续问:“须菩提:一个得了阿那含果位的人,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阿那含果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原因是:能达到阿那含果位的人,比斯陀含果位的人修养又要更高一些,他们已经完成了‘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’,思想与行为达到了自由自在、无阻无碍的境界。看起来无须再做任何修行,其实他正好到了能够自由地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的阶段。这就是阿那含的境界。”佛又问:“须菩提,一个得了阿罗汉果位的人,能不能自认为得到了阿罗汉果位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原因是:要达到阿罗汉这种境界,确实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修行方法。如果阿罗汉有这种已经得道的想法,只能说明他没有真正得道。先生,您曾经说我达到了没有贪欲的境界,是一个出色的人。先生,我自己不这么想,我如果这么认识自己,说明我仍然是一个有私欲有贪念的人。正因为我的行为顺其自然,我才是我,我才是一个认认真真修行的人。”

第十章

想像与真实的距离佛问须菩提:“你认为我当初在我的老师然灯佛那里,有没有学到所谓的佛法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没有。”佛又问:“菩萨居住的地方是不是都很庄严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,先生。庄严只是一种想象,其实并非这样。”佛说:“这就对了。不要贪恋心外之物,物来则应,过去不留,自然而然。”佛接着说:“譬如有人,身大如山,大不大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大呀!先生。当然这只是您打的一个比喻而已。”

第十一章 

大福与小福佛又问:“须菩提啊,比恒河中的沙子还要多的恒河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非常多,先生。恒河中的沙子本来就很多,更何况比沙子还要多的恒河呢!”佛说:“须菩提啊,今天我给你说一个大实话,如果有人拿这么多的宝贝用来布施,他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那就太多啦!先生!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如果有人按我刚才所说的办法和原则去修行,并且给他人讲解传授,这种福德,比前面那种福德还要大得多。”

第十二章 

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“还有,须菩提啊,我要强调一下:第一,这部经及其里面的四句偈,你们要广为传播;第二,一定要保存好这本经;第三,要尊重学习这本经的人;第四,这本经放到哪里,就相当于我走到了哪里,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。”

第十三章

按照金刚经所说的去修行那时候,须菩提就对佛说:“先生,这部经我们以什么名字来称呼呢?如何按照这部经中所说的道理去修行呢?”佛说:“这部经的名字就叫做《金刚般若波罗密》。注意:这只不过是这部经的名称而已。须菩提啊,我再问你:我说什么了吗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您什么也没说。”佛接着问:“三千大千世界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当然很多了,先生。”佛说:“我所说的微尘和世界都只是一种比喻。我再问你:能不能认为看见了我的形象就是见到了我呢?能不能认为修成了三十二种好相貌就是成佛得道的标志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能,先生。您所说的三十二种好相貌,只不过是修行到一定程度上的外在表现,那是一种表象。”佛接着说:“以财施人所得到的福德比不上以命施人所得到的福德,如果有人按照《金刚经》所说的道理去修行,时刻把经中的四句偈语记在心上,并且一有机会就给他人解说,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就更大了!”

第十四章 

我没有说假话那时候,须菩提,在聆听了佛所说《金刚般若波罗密》之后,深深地领会了经文的内涵,心中豁然开朗,禁不住喜极而泣。他对佛说:“亲爱的佛,您今天说出了如此深刻的经典,自从我得慧眼以来,还是第一次听您宣讲如此深刻的经论。先生,以后如果有人听到这部经,明白了其中的道理,内心就会产生向道之心,以至于明心见性,生成实相。要知道这个人,就会成就第一少有的功德。先生,我所说的这个‘实相’,就象你您前面所说的,只是一种称谓。还有,先生,今天我从您这里听到了《金刚经》,我理解了它,信仰它,用它所讲的道理来修行,这一点不足为难,问题是再过若干年,后来人学习了这部经典,如果他也能理解、信仰和受持,那么这个人的智慧就是世间少有的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这个人的内心没有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,什么意思呢?这些都是因缘合成的假相,是暂时的和虚妄的。只有我们看透了这世间种种假相,我们才会有所领悟,才会发现其中所包含的真理。”佛高兴地说:“你说得对你说得对。如果有这样的人,他在听说了这部经之后,内心不恐慌、不畏惧,那么这个人确实具有少有的大智慧。须菩提啊,我所说的大智慧,仍如前说,只是一种指代,是一个名称而已。须菩提,要达到大智慧的境界首先要能够忍辱,这里所说的忍辱,也只是一种称谓,要注意理解忍辱的内涵。比如,我曾经为歌利王割截身体,那时,我的内心没有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的概念,如果我有这些概念,我的内心就会产生怨恨。很早以前我作忍辱仙人的时候,内心就已经能达到‘无我相、无人相、无众生相、无寿者相’的境界了。所以,须菩提啊,做为菩萨,要能够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,不要把现象和感觉做为思考问题依据,应该以变化的观点看待问题,如果有所执着,往往会产生偏见。所以我说菩萨的心,不能只停留在现象上,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上。须菩提啊,菩萨是为众生谋利益的人,应该象我刚才所说的去想问题并且付诸行动。这里我所说的‘相’和‘众生’仍然只是概念,而概念只是我们修炼过程的一种借助,是我们最终要抛弃的东西。”“须菩提,我所说的都是真话,不是假话和开玩笑的话。我所得到的‘佛法’是无实无虚的。须菩提,如果一个菩萨以一种所谓的‘理论’付诸实践,就象人走进了黑暗,什么就都看不见了。不依教条而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标准,才会见到事物的真相。”“须菩提,将来,若有人努力学习《金刚经》,这个人就是如来。以佛的智慧,我可以预见这个人肯定会成就一番大事业的。”

第十五章 

学习这部经得到的功德很大佛继续说:“须菩提,若有一心向善学佛的人,一个是舍命布施,另一个是坚信《金刚经》中所说的道理,按此修行,后者所得到的福比前者要多得多,何况抄写传播,给人讲解此经,功劳就更大了。须菩提,总而言之,这部经有着不可思义,不可估量的功德。我愿意为发大乘心愿的人解说,为具有上乘智慧的人解说。如果有人能坚持抄写读诵,为他人解说,我都会看得见听得到,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。这样的人,就是荷担如来。须菩提,那些沉迷于小法的人,连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概念都放不下,对于此经当然无法领会大义,不会聆听、接受和读诵,更不会给他人讲解传授。须菩提,无论在哪里,只要有这部经的存在,一切人和神,都应供养。经之所在,就是塔庙之所在,大家都应该恭敬作礼,并在经的周围放上鲜花。”

第十六章 

学习金刚经可以抵消以前的罪过佛说:“再者,须菩提,一心向善的人,受持读诵此经,这个人先前的罪业,因为读诵这部经的原固,就可以将其罪业抵消,并且可以得到大智慧。须菩提,我在学成之前,曾经拜过许多老师,认真地供养他们,因此获得了功德。以后如果有人能够受持读诵此经,那么他所得到的功德,比我所得到的功德要胜过一千倍一万倍,甚至难以计算。须菩提,若有一心向善的人,到了后来的末世,还能够受持读诵此经,他所得到的功德,我如果一一说出来,有的人听说了,心理就会失去平衡,甚至狂乱,狐疑不信!须菩提啊,要知道这部经的意义是不可思议的,他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。”

第十七章 

深刻理解“无我”的道理那时候,须菩提对佛说:“先生,一心向善的人,一心想要明心见性悟道,应该怎样保持自己的心理,怎样降伏心中的烦恼呢?”佛回答说:“一心向善学佛的人,一心要求得大智慧的人,首选应该立下这样的志向:我要让一切众生脱离苦海,见性成佛,只到最后。为什么这样说呢?须菩提,如果菩萨有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概念,那么他就不是真正的菩萨。须菩提,求得大智慧,实在没有一个定法。须菩提,你说说看,我在然灯佛那里,有没有得到什么方法?”须菩提说:“没有,按照我所理解的您的意思,你在然灯佛那里,确实没有得到什么万能的方法。”佛说:“你理解得对。我确实没有得到一个什么方法,如果真是那样,然灯佛就不会给我授记。正因为没有这样一个方法可以得到大智慧,所以然灯佛才给我授记,说你在来世,就要成为佛了,号释迦牟尼。所谓‘如来’,所谓‘方法’,正如‘如来’的字面意思一样。如果有人说,‘如来得到了无上正果,明心见性了’。须菩提,实在没有一个方法让佛得道。如来所得到的道,不是实有的也不是虚无的东西。所以我说,一切的方法,都是佛法。须菩提,我所说的一切法,都只是针对那时那地而言的,是一种指称。须菩提,菩萨也是这样,菩萨如果口出狂言,说自己要‘救一切众生出苦海’,那他就不叫菩萨了。为什么呢?佛法不是刻意能够模仿的,佛法是不留痕迹的,实在没有一个定法,可以叫做菩萨道或者菩萨行。所以佛说一切佛法,并无你我众生他人,高低长幼的概念。须菩提,如果菩萨自己说:‘我要把佛国建设得更加美好。’这样说的人不是真正的菩萨!为什么呢?佛所说的庄严佛土,并不是真正的庄严,只是比喻而已啊!须菩提,如果一个菩萨深刻领会了‘无我’的道理,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菩萨。”

第十八章 

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佛接着问:“须菩提,按你的观点看,如来有没有肉眼、天眼、慧眼、法眼和佛眼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这些如来都有。”佛又问:“须菩提,正如恒河中所有的沙子,佛说那是不是沙子呢?”须菩提说:“如来说是沙子。”佛说:“假设有象恒河中的沙子一样多的恒河,又有象这些恒河中所有沙子一样多的佛世界,这个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那就太多了,先生。”佛告诉须菩提:“在你所在的国家中,所有的众生,有多少心理,我全都知道。为什么呢?如来所说的‘各种各样的心’,也只是一种指代。为什么这么说呢?须菩提啊,过去心不可得,现在心不可得,未来心不可得。”

第十九章 

平平淡淡就是福佛问:“须菩提,如果有人把世界上所有的珠宝都拿来施舍于人,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说:“是很多,先生。”佛接着说:“须菩提,如果福与德是实实在在的,我反而不会说得到的福德多。正因为真正的福德你觉得好象什么都没有,我才说这种福德多啊。”

第二十章 

佛不是某一个人也不是某个形象佛问:“须菩提,你认为佛是可以以形象看见的吗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不是,先生。如来不能以佛具体的形象见到。为什么呢?如来所说的形象,并不是佛本身,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佛接着问:“那么,如来可以以其它的形象而见到吗?”须菩提说:“也不可以,先生。如来不应该以具体的形象出现。为什么呢?那种形象都是不真实的、虚妄的。”

第二十一章 

我什么也没有说佛说:“须菩提,你不要这样去认为:‘如来今天有所说法’。不要这样想啊!为什么呢?如果有人说我今天所说的是佛法,那就是在诽谤我,是由于他不能理解我所说的意思造成的。须菩提,所谓‘说法’,并没有什么‘法’是可以说出来的。”须菩提回答佛说:“先生,将来会有很多人在听了这部经之后产生信念和信心吗?”佛说:“须菩提,你所说的‘众生’,并不是众生,也不是不可能是众生,所谓‘众生众生’,如来认为不是你所说的‘众生’,那是一种暂时的称谓。”

第二十二章 

我什么也没有得到须菩提对佛说:“先生,人们说您得道了,其实您什么也没得到,是吧!”佛说:“对对对。须菩提,对于道来说,我什么也没得到,这才叫‘道’。”

第二十三章 

佛法是平等的佛说:“再者,须菩提,佛法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,没有高下之分,这才是‘道’。用一颗无私欲无贪着的心去修行,一心向善,就可以得‘道’。须菩提,我所说的‘善法’,你不要认为就是‘善法’,那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

第二十四章 

还有比这更大的福吗佛又说:“须菩提,在这个世界上,把比须弥山还要多的珍宝拿来施舍于人,还不如修习和传播此经所得到的福德大。”

第二十五章 

没有什么需要我去教化的佛说:“须菩提,你们不要以为我要度尽众生。须菩提,不要这么想。为什么呢?实在没有众生让如来去度啊!如果真有众生需要我去教化,那我就有了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概念。须菩提,如来所说的‘我’,是一种抽象的指代,那些‘凡夫’,就以为真的有‘我’。须菩提,所谓的‘凡夫’,那也是一种抽象的指代,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

第二十六章 

不要搞个人崇拜佛又说:“须菩提,能不能认为佛的相貌有着特殊的威严和壮观。”须菩提说:“应该是这样。”佛说:“照你这么说,那些帝王也就是如来了!”须菩提改正说:“先生,我理解错了。”那时,佛就说了一个谒子:“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。是人行邪道,不能见如来。”

第二十七章 

物质不灭,运动不止佛说:“你如果认为:‘如来不经过自我就可以得道。’这种想法是错误的。”佛接着说:“你如果认为什么都是‘空’和‘无’,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。”

第二十八章 

受而不贪佛又说:“须菩提,如果一个菩萨用无数多的珍宝来施舍于人,而另一个菩萨懂得了‘一切法无我,物我同一,心物一元,得成于忍’的道理,那么后者所得到的功德要远远地胜过前者。要知道,以菩萨的境界,是不接受福德的。”须菩提追问道:“为什么说菩萨不接受福德呢?”佛回答说:“菩萨可以接受福德,但是不应该贪恋,所以说菩萨不接受福德。”

第二十九章 

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佛说:“须菩提,如果有人说:‘如来就是若来若去,若坐若卧。’这个人没有理解我所说的意思。为什么呢?‘如来’就是‘无所从来,亦无所去’的意思。”

第三十章 

世界的统一性佛说:“须菩提,把整个世界碎为微尘,这样的微尘多不多呢?”须菩提说:“很多,先生。这都是您所做的比喻。”佛解释说:“世界上实际存在的东西,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,就是所谓的‘一合相’。我所说的‘一合相’,仍然只是一种指代和名词的借用。须菩提啊,所谓的‘一合相’,是不能用语言可以表达得清楚的,只有那些凡夫俗子,才会想从其中找出个究竟来。”

第三十一章 

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佛问:“须菩提,如果有人说:‘佛认为人们的思想存在着‘自我、他人、众生和高低长幼’的观念。’这个人理解了我所说的意思吗?”须菩提回答说:“这个人没有理解您所说的意思。为什么呢?您所说的这些东西,是您为了说明问题的一个借用而已,不能以为这就是佛所说的真理。”佛接着说:“一心求道的人,对于任何佛法,都应该这样去理解,这样去修行。不要动不动就在脑子里产生出一个理论来,这叫‘不生法相’。须菩提,我所说的‘法相’,并不是‘法相’,只是一个名称而已。”

第三十二章 

人生如白驹过隙佛继续说:“如果有人用全世界所有的珍宝来布施,比不上有人一心向善,读诵传播此经。要以坚毅不拔的精神,向众人讲授《金刚经》的意思。要明白,一切实际的方法,如同梦幻泡影,都是一闪即逝的。应该这样理解《金刚经》中所讲的一些道理。”佛所讲的《金刚般若波罗密》到此就结束了。长老须菩提、各个比丘和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还有世间的天人和阿修罗,听到佛所说《金刚般若波罗密》之后,都非常高兴。从此就按经中所说的去修行。

最后修改:2024 年 02 月 09 日 03 : 49 PM